日化品
瑞旭集团
工业化学品
日化品
食品
医疗器械
农用化学品
检测认证
绿色双碳
Search

UC “功效文献”生意被盯上了!

来源 青眼 作者

“一锤子买卖”

自今年起新注册备案的化妆品需提交功效宣称依据摘要,有人就嗅到了“功效文献”这一新商机,做起了功效文献的买卖。“功效文献预订团购促销啦”“转发朋友圈集赞,即可获得相关功效文献资料”那么,这门生意靠谱吗?长久吗?

需求量大,文献买卖火了

“化妆品功效文献系统预订活动,原价5000元,现团购价格3699元。”日前,某化妆品行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推出的文献系统促销活动指出,该系统可提供保湿护发文献并自动生成报告,能提高备案效率、节约企业成本。青眼咨询得知,该团购目前针对厂家和品牌方,输入配方和公司信息即可自动生成。

与此同时,某公众号也于近期推出了“转发指定文章至朋友圈集赞,送保湿类产品功效文献资料”的活动。该公众号有关负责人薛某告诉青眼,以文献作为转发奖励的活动目前很受欢迎,“新公众号在没做任何推广的前提下,因为这个活动的推流,文章阅读量已超7000+。”

功效,功效文献,保湿,化妆品,化妆品法规

截自微信社群

此外,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也搜索到利用免费提供文献来为账号拉新的福利活动。“受新规影响,此类文献目前在业内关注度较高,买卖文献的渠道并不太正规,主要集中在微信社群和朋友圈,但确实解决了很多公司的燃眉之急。”薛某解释道,目前仍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专门从事功效宣称方面的专业人士,“很多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目前功效方面人才非常缺乏,导致很多小企业找不到这类人才。”国内某知名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青眼,加上新规节点临近,这类企业与行业存在信息差,难以获取相关文献,就靠购买来补救。

“确实已经出现一些文献‘交易’现象。”化妆品行业法规专业人士曾广颇告诉青眼,此前已备案的产品存量规模很大,市场需要消化,各种服务机构为了抢占存量市场份额,以价换量。前述检测机构负责人亦表示,我国南部的中小型企业以成本为中心,尽可能地在功效评价环节省钱,也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业内对文献的需求量挺大的。”但是为了进一步缩减成本,广州某化妆品企业负责功效宣称的工作人员告诉青眼,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在寻求免费文献,多来自于同行之间的分享。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指出,祛斑美白等6类功效,只能通过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方式进行功效宣称评价;其他功效可在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消费者使用测试、实验室试验等方法中任选其一;而保湿、护发和特定宣称(原料功效)则可以选择文献资料或研究数据的评价方式。

功效,功效文献,保湿,化妆品,化妆品法规

截自《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

据报道,目前人体功效评价中,防脱、祛斑美白的报价最高,普遍为20万元左右,祛痘、滋养、修护则普遍在5至8万元(详见 《今年,化妆品进入高成本时代!》 )。囿于成本,保湿功效宣称的比例在大幅提升。有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至今,全国功效备案产品总数达1600+款,其中超八成宣称保湿功效。

而据青眼观察,今年1月1日后备案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保湿产品,备案人采用了2篇以上文献作为支撑,也表明业内对文献的需求确实比较大。

功效,功效文献,保湿,化妆品,化妆品法规

截自国家药监局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平台

“如果全部都做实验室或人体测试,费用和时间企业均无法接受。”惠州彭氏品质总监梁毅向青眼分析道,文献资料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代表,成为业内首选,“但专门做文献去卖,还未形成主流。”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受市场需求的增加,现在业内甚至衍生出文献代写的新产业链,“2000元到3000元,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配方来代写专属的文献,这样可以避免侵权风险。” “有市场就会有产业链。”曾广颇表示,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必须提供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依据(部分豁免的除外),是法规现行的规定,所以功效评价服务的市场一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市场,而且市场规模很大,目前来说,保湿功效类化妆品在化妆品比例中也确实占比较大。

短期生意?

“文献认证肯定相对要弱,而且,人体试验、消费者和实验室三种都需要用自己的实际产品来做实验,文献甚至不需要用产品。”被问及如何看待文献交易现象时,前述检测机构负责人表示,这种行为就像是中介利用信息差来赚钱,国内化妆品行业发展了三十多年,从业者鱼龙混杂,确实仍有一些小企业存在缺乏文献解锁的能力。

据梁毅介绍,目前针对保湿的功效文献主要来源渠道包括原料供应商提供、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网络平台、化妆品领域学术杂志、专业检测机构提供等。

在国家药监局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信息平台随机查询了多款今年1月1日后备案且宣称保湿功效的产品,除了极少数采用了人体试验,大多选择了文献资料,且同一备案人旗下的保湿产品大多是同一篇文献,例如《常用保湿剂吸湿和保湿性能评价》《几种常用保湿剂的保湿性能研究》,且文献已发布在中国知网。青眼观察到,热门的保湿文献研究的成分主要集中于甘油、透明质酸、泛醇、丁二醇、库拉索芦荟叶提取物等。

功效,功效文献,保湿,化妆品,化妆品法规

截自中国知网

上述负责人指出,企业获取文献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可以让原料商提供,如果该配方是企业自己的,那么配方师在早期制作时也会查找很多文献,并不需要等到产品要上市了才去紧急补文献,“出现购买情况,还可能因为品牌与原料商沟通不足以及原料商资质有限而无法提供;或者配方是外包的,配方师并未做文献检索。” 梁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企业从产品策划开始就要考虑清楚配方设计以及资料宣称,而不是产品开发好再反过来想哪些原料有文献支持。他也指出,“这样做的风险就在于很可能后期竞争对手提出质疑或市场监督时,所提供的文献无法与实际的配方含量、原料商、产品使用方式等一致,有可能导致产品下架或被罚,造成经济损失。”

对此,曾广颇也认为,文献的选择必须符合科学逻辑,即能够在科学上和逻辑上都充分证明产品确实有保湿功效,换句话说,文献应该具有该产品功效的等价评价报告的效果,“因此,不是有文献就合规,而是需要专业的筛选、识别和评判。”

至于文献交易这一新商机能否持久,受访者几乎都达成了共识:不能。

“短期可能成为抢手生意。”梁毅认为,但长期来看,过多的保湿产品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很可能被淘汰;此外,今后企业更有可能从原料商或从配方角度考虑,即使该原料是功效原料,但原料商无法提供相关数据的原料,都无法纳入系统或配方,在此情况下就算有人买资料,也不会太多。

“这就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前述检测机构负责人认为,这就是在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造成的一个信息差而形成的一个商机,并被某些人及时捕捉到。这种打包文献进行买卖的无本生意是能做,但只能做几个月,随着品牌和原料公司的逐渐成熟,将不需要靠购买的形式来获取文献。 “现在这一行有太多所谓的行业掮客。”上海金芮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钱琦亦向青眼表示,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做买卖,“这也凸显出需要该服务的企业实际上本身的研发能力不足、体系不够专业和严谨。”

功效宣称层层升级

在新规实施的早期,企业以文献资料这种低时间和资金成本的方式,投石问路、逐渐适应并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有一些小企业确实做不到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只能在末位挣扎。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规不断加码,未来市场将更规范,企业想‘花小钱’来撬动杠杆是比较难的。”他表示,相信新规实施几年后,慢慢会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及其同根同源的灰色板块。

“在公开竞争的市场中,一定会发生内卷促使竞争升级。”在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冰寒看来,企业会因为市场的需要和竞争对手的行为而不断加码,从文献逐渐上升至人体功效评价,直至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市场会驱使企业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青眼观察,今年新备案的部分产品,也对保湿功效采取了“人体评价”方法,这说明企业为了让产品更有竞争力,功效宣称将层层升级,也再次印证了文献买卖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功效宣称会更合理,大家会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原料和功效研究中。”梁毅认为,一方面,从原料开始就不只考虑功效,还有配伍、安全性、需要进行哪些测试等,也就是说,原料供应商、企业内部、检测机构的联合会越来越多,从而创造出更多与实际宣称相符、更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另一方面,化妆品功效宣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会逐渐完善,从科学、经济的角度,除了必须的人体测试外,开发更合理的实验室或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推行“制造业升级提质”政策,化妆品行业是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引导化妆品行业创新、提质,让行业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状态。2021年,化妆品的法规进行了新一轮更新、完善,从整体而言,其目的是与国家的整体制造业引导政策保持一致。

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的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活动,会回归社会价值需求和市场价值需求的原则,逐步走向更科学、严谨、规范,而化妆品的功效评价作为研发过程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

相关推荐:

UC的服务: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订阅“妆合规”!跟踪化妆品最新产品安全与法规监管动态, 深入洞察化妆品研发与上市信息, 集萃行业大咖独家观点,获得最新一手资讯。

妆合规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UC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系。
联系UC
杭州总部:+86 571 87206546
上 海:+86 21 5077 8970
联系UC
杭州总部:+86 571 87206546
上 海:+86 21 5077 8970